ehxz 发表于 2008-11-20 14:00:27

中国企业用人的十大误区

  当今时代,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的竞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领导者的用人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但许多领导者仍固守原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陷入了一个又一个的误区之中。

  误区一:只用“名企”出来的人

  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在用人时,只相信知名企业出来的人就是“好”的,用人只用“名企”出来的人。具体表现为:根本不去认真地评估分析一下自己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目前的现状,之后再据此,制定招聘战略,确定招聘目的,即应该招聘什么样的人能和企业所招聘的职位相匹配;另一方面,也不去认真地分析和考察一下“名企”出来的人,所拥有的业绩是在什么样的企业发展阶段、什么样的企业现状内取得的,这样的发展阶段、现状与我们目前企业之间的匹配度如何,相差多少,候选人所具备的关键能力/素质是否和所招聘的职位相匹配,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名企”出来的人可能习惯了标准化、流程化程度很高的工作环境,他们一般很难适应基础管理非常薄弱的中国本土企业现状,面对众多的问题,他们往往束手无策,没有解决问题的招数,最终使企业长期累积下来的问题和矛盾更趋复杂,难于解决,延缓了企业经营管理的进程,让企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误区二:片面强调经验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都有这样一种观点:在人才的使用上,将经验放在重要位置。其实,这一做法有失偏颇。经验固然重要,但经验本身有其固有的属性,由于不同企业其管理模式、发展战略、市场规划、生产形式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此企业的经验不等于彼企业的经验,经验是不可COPY(复制)的,任何人进入一个新的企业都不可避免地有一段适应摸索期,此其一。其二是经验不等于才能和理论。有经验的人的思维模式一般有一个比较固定的模式,工作方向也有一个固定的范围,喜欢按照以往的经验去做,很难会有新的突破和改变。其三是有经验的人往往会滋生自满情绪,不思进取,缺乏工作激情,反观那些无经验的人,由于没有工作经历,因此会更加虚心学习,并充满激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误区三:过分看重学历和文凭

  在我国企业,用人看学历和文凭几乎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矩。其实这也是用人中一大误区。企业用人主要是看其能力,但学历、文凭并不等于才能。几年的大学或研究生教育,只是人生的一种经历和体验。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不是能力的通行证,再说目前由于我国教育体制不够完善,从高校毕业的人才普遍与实践有一段相当大的距离,学过了不等于会用,会用也不等于能用好。尤其是学历越高的人如果有一种优越的心态,把自己看成时代的宠儿,小事不愿干,大事干不了,没有从基层做起的决心和精神,会严重制约其发展。

  误区四:对“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片面理解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一条千年古训。可是有一些企业片面认为,“用人不疑”就是要绝对相信所用之人的德与才,把某个人当“救星”,充分授权,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给他(她)来处理,老板自己就什么都不管了,用与被用两放心,否则他就不可能放胆实干。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是片面、错误的认识。结果只能是缺少必要的“疑”,即考察、监督。

  甚至还会导致检查、监督机构形同虚设,使纪律、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另外,随着环境的变化,工作的情况和难度都在发生变化,加上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变化的个体,用人不可能不“疑”,否则就会出现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的现象。如果加强监督,就可以有效地遏制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

  而“疑人不用”的误区,则好像非用之人就一无是处。其实,任何一个人都是优点和缺点、正确和错误的综合体。不过在不同的人身上,这些优点和缺点或多或少、或轻或重而已。如果一味地“疑人不用”,常常就会失去人才。

  误区五:片面强调“自己人”或“外部人”

  现代管理区别于传统管理的特征之一就在于能否领导一群原本并无联系的人,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挺进,现代企业应该依靠共同的价值观来维系,而不是依靠亲情来维系,如果企业做不到这—点,那就离现代管理太远了。另外,“自己人”也称“圈内人”,通常爱犯的老毛病就是往往容易不听上级的调遣,不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认为自己是老板的“亲人”,谁也不能拿他怎么样;最为严重的是企业只信任“自己人”,用人时对“自己人”委以重任并充分授权。这些不良行为,会严重挫伤“外部人”的积极性。

  二是用人仅用“外部人”。有些企业一谈到人才,总是眼睛向外,问及本单位内部人才,总是摇头叹气,对外部人才厚爱偏爱,相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工资福利等—切待遇从优解决,惟恐怠慢了这些人才,而对本单位原有的人才又是一种标准。这些企业仅用“外部人”的理由是外部人员能为公司带来新思想,能为公司注入新的活力。事实上,变革与人才来源并不存在直接的相关性。如通用电气公司的历任总裁人人都成为他们那个时代的“变革大师”,而他们没有一个是从通用电气公司外部招聘的。总之,这种仅重视“外部人”的片面做法在有意无意中冷落了本单位原有的人才,因而导致招来了“外来女婿”,气走了“自己的儿子”的结局。

  误区六:无过是英雄

  在我国的一些企业中,对人才的评价往往以无过标准来论英雄,一般来说,这种在工作中从来不出差错的人,都是那些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意识和魄力的人。虽然他们不会给企业造成什么显而易见的损失,但由于这种人在日常的工作中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很难给企业带来新的思想观念,更不可能给企业创造大的收益。大量事实表明,干工作越多,尤其是开拓性的工作越多,失误也就越多;不干工作或少干工作,当然就没有失误。与我国企业“以无过论英雄”的做法刚好相反,在日本,许多企业采用“以过错论英雄”,哪位职员在工作中的过错越多,便奖励哪位职员。这里所指的“过错”并不是主观上刻意造成的,而是无意识的失误。如果是主观上刻意造成的错误,那就另当别论,不但不能原谅,而且要采取处罚措施。

  误区七:爱用“听话人”

  几乎所有的企业领导者都认为,用人要用听话的人,便于指挥,不会违背上级旨意行事。

  其实,这也是—种误区。惟命是从的人往往是守摊型的,改革创新精神差,打不开局面,而且连小事也难办好,在工作中缺乏灵活性,即使上级指令有误,他也照办无误。而桀骛不驯者虽有点野性难驯,有时顶撞上司(多是工作上的分歧而引起),但性格刚直,做事果断,敢说敢干,尤其是不会惟命是从。

  如果上级有错误,他会及时指出来,在执行上级指令时,他会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总之,如果在企业中“官运亨通者”都是—些听话之人,久而久之,企业就会形成“武大郎开店,高个子莫进”的局面,工作效能下降,这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从某种角度讲,企业长时间以来一直在维持现状实质上就等于是在走向灭亡,因为经营管理没有创新,就无法满足日益变化的客户需求,这样会逐渐地丧失客户,使企业经营管理陷于困境。


  误区之八:“贪腥之猫”不是好猫

  认为“贪腥之猫”不是好猫,这种说法似乎挺有道理,实际也是一种误区。管子的“趋力避害”的人性观正是人力资源管理最直接、最有效的人性假设。可以说,利益始终是人类行动的最大驱动器,没有点贪欲的人才,往往是碌碌无为的。“人无贪心不赶场”,在没有利益的驱使下,也就不会去努力工作,更谈不上拼搏,这类人是不可能为企业做出贡献的。反之,一个人如果有合理、合法的追求,他就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千方百计地努力工作,甚至不会让任何一个机会失之交臂,这类人工作干劲足,充满激情、富有活力和创造力,总之,人只有在欲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追求才不会停止。因此,合理培养并调动人的欲望、需求和动机,才能调动那些希望通过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能者”的积极性,才不会埋没人才,有利于让人才脱颖而出。

  误区九:员工甄选方法的“单一化”和“关系化”

  可以说,我国企业的用人制度一向以“德才兼备”和“德、能、勤、绩”为标准,但在实施过程中,选用的人才经常会出现如贪污腐败、工作能力低下等问题。原因何在呢?可以说,不是“德才兼备”的标准不合理,而是企业的考察机制与考察方法出了问题,即员工甄选方法的“单一化”和“关系化”,西方企业多数采取360度考核法,即上级主管、同事、下属和顾客等从多角度、全方位来考察员工。同时,员工通过评论知晓各方面的意见,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唐太宗的谋臣魏征提出了六观法:“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就是一种多角度的观察方法,它强调在人们地位、处境变化中,从观察人的举止、言谈、兴趣、修养和追求等方面,动态化地对人进行考察,这些方法,至今有许多借鉴价值。

  误区十:心态上“疑”人

  企业在用人时,通常犯一个错误就是:不用制度去“疑”人,去监督人,而是心态上“疑”人。能人不能不用,却又担心害怕其对企业不忠,或者报有“他究竟能否干好”的疑惑,在管理中,往往表现出事必躬亲,越级管理,“一竿子插到底”,不能充分实现分权授权,这样势必会造成管理混乱,权责不清,使下属无所适从,工作的空间太小,无法开展工作,最终导致工作低效。

  有这样两种领导:一种领导知道用建立健全制度和体系去“疑”人,去监督人,但在心态上不放手让人去干,如戒备心理,最终导致不能合理分权授权,进而达不到管理的终极目的;另一种领导,不知道用建立健全制度和体系去“疑”人,去监督人,只是一味地从心态上“疑”人。这两种领导的用人观实际上就是对人才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会大大挫伤人才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最终会使工作低效。

  企业在用人时心态上“疑”人,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就好象引进人才的管道铺好了,把人都引进来了,而到了释放潜能,放“水”的时候却把水管“堵”住了,不仅“选人”工作前功尽弃,而且人才也就从企业的“资产”变为了企业的“负债”,对于企业与员工个人双方皆是一种损失。

  据一项网上调查表明,企业领导对人才的不信任(不尊重)成为了企业员工离职的首要原因。

  以上所列的几个误区,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从根本上看,这些误区一方面是我国本土企业发展不成熟所致,另一方面也是我国特有传统文化使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企业用人的十大误区

免责声明:
本站所发布的一切破解补丁、注册机和注册信息及软件的解密分析文章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信息来自网络,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请支持正版软件,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

Mail To:Admin@SybaseBb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