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道科学题**与诺贝尔奖的距离 很生动
小孩的课本上有一道科学题:鱼、小鸟、大象、人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不同类?在中国标准答案是:人,理由是人是不同于鱼、小鸟、大象的高级动物。除此之外,老师都会给予一个红叉。这个题目在美国,其答案是:1. 鱼,只有鱼能在水中游,在水中呼吸; 2. 小鸟,只有小鸟有翅膀,能在天上飞; 3.大象,只有大象有长鼻子,且力量最大;4.人,只有人有思想,能发明电脑、飞机等。以上任何一个答案,美国老师都会给予肯定。由此,我想到令许多国人心情复杂的诺贝尔奖。诺贝尔奖创立一百多年,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中国为何总是与它无缘?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人(包括美籍华人)已经不计其数,甚至战火纷飞下的巴基斯坦人亦能获此殊荣。是中国人不够聪明?不是,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有四大发明的国度。是国人对此无兴趣,不屑一顾?显然也不是,但凡有华裔获得诺贝尔奖,国人都会为之欢呼雀跃。那又是为什么呢?其实,诺贝尔奖具有诸多的偶然性,并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但在当代中国,人才培养方面的应试教育是最为突出的问题。
从这道科学题就可以看出,中国老师总是告诉学生每道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学生们为了拿高分也总是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个标准的答案。这种培养方式,**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与以创造性、创新性为衡量标准的诺贝尔奖,差之甚远。因为,科学的前沿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之中,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用不同方式看待问题也必然会得出不同的结果。难怪连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都说:“按照中国的高考标准,我们都是差生,在中学里,都排在十名以后。”
在当代中国,从幼儿园、小学、中学起,社会的评价方式、老师的教学方式、家长的择校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就一直随着“高考”这根指挥棒翩翩起舞。学生在家业余时间,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是完成家长额外的任务。在小、中、高考前,一般都会全家不看电视、不娱乐,为的是给学生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而学习除了做习题还是做习题。中学阶段过早的文理分科以及高等教育中过细的专业划分导致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不完整,培养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具有更广的视野,具有创造性思想的人才就失去了基础。因此我们看到,中国学生经常在国际上获得奥林匹克数学奖、物理奖、化学奖,但国人却一直与诺贝尔奖无缘。因为那只是在反复预做了大量高难度习题后的结果,而他们的创新思维没有得到任何提高,根本无法形成创新精神。
中国与诺贝尔奖的距离并不远,因为中国人并不缺聪明,也并不缺勤奋;中国与诺贝尔奖的距离很遥远,因为应试教育这张铁幕在人们的心里是如此的坚硬。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