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xz 发表于 2012-11-30 13:15:31

学点心理学:管理中的五大心理效应

之一:巴纳姆效应

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

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为他们受暗示性不强。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检查出来。

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暗示性越强。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打多相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

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之二:蝴蝶效应与防微杜渐

心理变化纤细而微妙,一丝再细小的不快心情或许就会导致一整天的心境不快,或许还会引起诸多烦恼,甚至还会引来一连串的厄运。

让我们先来看一则真实的故事:2004年5月23日,沈阳市铁西区一位丁姓男子,因为在单位受了领导的训斥,心里很恼火,回家冲妻子发起了脾气。妻子无来由地挨骂,也很生气,于是摔门而去。走在街上时,一条宠物狗拦住了去路,冲她“汪汪”地狂吠,妻子更生气啦,就一脚踢过去。小狗受到踢打,狂奔而去,蹿到一个老太太面前,把老人吓了一跳。正巧这位老人有心脏病,被突然冲出的小狗一吓,当场心脏病发作,不治身亡。

一种不良情绪的发泄,导致一位老人丧生,说起来似乎是天方夜谭,但这却是现实生活中不容争辩的事实。

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在研究“长期天气预报”时,出现了疑难问题:她在计算机上用一组简化数据模拟天气的演变,原本是想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但是,事与愿违,多次计算表明,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异,会导致计算结果的很大不同,忽略微弱的差异,会导致错误的结论。洛伦兹发现了微小差异导致的巨大反应,她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动翅膀。它扇动起来的小小旋涡与其他气流汇合,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告诫我们:要注意微小的不良情绪,对其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及时调整心态,否则可能酿成大的不良后果。

当然,“蝴蝶效应”对情绪也可产生积极的影响。古埃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伙子听说有人说他的坏话,就愤愤不平去找人打架,路上走得口渴了,便向路边小屋的主人要一杯水喝。主人热情好客,看他满头大汗,除了送水以外又递过来一条毛巾。他谢过走出屋外,主人又追出来送给他一把伞让他遮阳。这个小伙子出门以后,心胸豁然开朗,只走了几步就转头回家了。为什么?因为对小屋的主人的热情招待心里充满了感激,原来那充斥在他心中愤愤不平的想法被冲淡了,他不想为区区小事去拼命了。

可能连小屋的主人都没想到,小小的一把遮阳伞——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善举,居然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械斗。

之三:多看效应

在许多人眼中,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使然,事实果真如此吗?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做过实验:先向被试出示一些照片,有的出现了20多次,有的出现了10多次,有的只出现了一两次,然后请被试评价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被试更喜欢那些看过很多次的熟悉照片,而非那些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即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

这种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那些人缘很好的人,往往将“多看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善于制造双方接触的机会,以提高彼此间的熟悉度,然后互相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人际吸引难道真的如此简单?有社会心理学的实验做佐证:在一所大学的女生宿舍楼里,心理学家随机找了几个寝室,发给它们不同口味的饮料,然后要求这几个寝室的女生,可以以品尝饮料为理由,在这些寝室间互相走动,但见面时不得交谈。一段时间后,心理学家评价她们之间熟悉和喜欢的程度,结果发现:见面的次数越多,相互喜欢的程度就越大;见面的次数很少或根本没有,相互喜欢的程度也较低。

可见,若想增强人际吸引,就要留心提高自己在别人面前的熟悉度。因此,一个自我封闭的人,或一个面对他人就逃避和退缩的人,由于不易让人亲近而令人费解,也就不讨人喜欢。

当然,“多看效应”发挥作用的前提,是首因效应要好。若你给人的第一印象很差,则见面越多就越讨人厌,“多看效应”反而起了副作用。

之四:从众心理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动画片:一个双眼失明的小男孩,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举着一副望远镜“看”天空。公园里的游客看到小孩的样子,以为天空出现了什么稀罕事物,于是纷纷买来望远镜对着天空眺望。公园外面的人看到公园里的人都在看天空,觉得天空定是发生了什么新鲜事,也争先恐后地买来望远镜对着天空眺望。直到小男孩从长椅上站起来,摸索着向前走去,人们才知道,原来天空什么也没有发生。

看完这个动画片,也许很多人会哑然失笑,觉得那么多人都被盲童“欺骗”了。实际上欺骗人们的不是盲童,而是人们的从众心理。

很多时候,当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受到群体行为的引导或施加的压力时,个人的观念和行为会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比如,在开业务讨论会时,如果一个人的意见与大家的意见不符,那他很可能放弃自己原来的想法,而追随大家的意见。

另外,从众心理的出现还与当事人缺乏行为的相关知识有关,因此,别人的行为很容易成为自己行为的参照物。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商店里有很多人购物,于是,就将自己的购物地点选定为该家商店,实际上我们对这家商店并不是真的了解。很多商家掌握了人们的从众心理,便雇佣很多“托儿”进行不正当促销。

之五:三分之一效应

用一个故事来说明问题:

一天,要举行大学生电影节的颁奖闭幕式,晚会上必定是明星云集,大家都想一睹他们的风采。可是每个班仅有两张票,人多票少,只好抽签。班长把签排成一排,让大家抽签,为了以示公平,她让同学先抽,剩下一张才是自己的。大家一个个把签抽走,全是空白,最后,仅剩了第一张和最后一张,两张都写着“有”字,班长这个铁杆的电影迷和倒数第二位同学如愿以偿地得到了票。班长并没有刻意作弊,但却利用了一个小小的心理战术。虽然事后,大家颇有不服,但都是学心理的,看看班长能如此活学活用,倒也无话可说了。

班长利用的心理战术在心理学上被称做“三分之一效应”。拿抽签一事来说,虽然大家觉得每一张签的“中彩率”都差不多,但对第一张和最后一张大家在心里都会有一点儿抗拒,总认为不可能那么巧,两张票只好落在了最后和最前!于是在没有特殊提示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都觉得从中间随手抽一张的“获奖率”要大一些,而大家的这一心理恰恰被班长利用。

其实在生活中,“三分之一效应”起作用的地方是很多的。最典型的就是顾客对于店铺的选择。设想在一条商业街上,有一排服务质量相差无几的店铺,你来估摸一下哪一个店铺生意更好一些呢?也许你会认为是第一家,因为它可以截住顾客。实际上,当顾客走进一条商业街的时候,通常是不可能在第一家店铺成交的,他总认为前方有更合适的。那会不会是最后一家呢?通常情况下也不会,因为一旦前方没有了可供选择的店铺,顾客会产生一种后悔心理,觉得前边看过的似乎更好一些。如果这条街是一眼看到头的,通常情况下,分别处于街道两头三分之一位置的店铺更容易被选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点心理学:管理中的五大心理效应

免责声明:
本站所发布的一切破解补丁、注册机和注册信息及软件的解密分析文章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信息来自网络,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请支持正版软件,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

Mail To:Admin@SybaseBbs.com